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首津

喜欢这山,这水

 
 
 

日志

 
 

刘良华的教育智慧——5月份每月一荐学习体会  

2012-05-04 11:13:16|  分类: 读书学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教研室五月份的每月一荐数学学习内容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良华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两篇关于教师教学智慧的文章,《做有智慧的教师》。

文章的最后有一个故事: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

是啊,我们要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对于我们所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也许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就是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我们从中懂得的很多。

刘良华的教育智慧——5月份每月一荐学习体会 - 首津 - 首津
 
  评论这张
 
阅读(39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