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首津

喜欢这山,这水

 
 
 

日志

 
 

回望乡村  

2017-12-17 20:12:56|  分类: 读书学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自从到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卡后,常隔三差五地去借书。每次借三本,过一个月左右还回去,再借三本。每次三本都只看一本或两本,三本看不完。借过名著《第二十三条军规》《卡夫卡小说选》,都只是看过几页,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再也看不进去了。还借过一本装帧简单的书,粗略看来是一位普通人写的书,就是一位县级文学爱好者所写,本打算自己阅读,看看普通人的感悟。但实在看不进去,文学性差了很多。

昨天又去借书,只借了两本。一本是解读《诗经》的《最美不过诗经》,一本是王景和的《最后的乡村壹——古村略影》。王景和是一位新华社退了休的记者,他自费历时9个月,行走16省市行程27000多千米,对中国的农村的民居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调查和拍摄。这本书里,有图片、有说明、有思考,是一个文化人的良知。现在农村正在进行着新农村建设,如果当政者能像王景和老先生这样去思考,就是百姓的福音了。尤其是由我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作的序,让人思考的很多。序言中提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学者富兰克林·H·金教授来到东亚三国考察,写了一本叫《四千年的农夫》,算是西方解读亚洲小农村社制度下农业实现可持续的经典著作,主要对中国人的农业为什么长期维持巨大人口的生存并且土壤保持肥力、而杨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美国农业才一百年就造成资源环境不可持续做了对比分析。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认可,而我们正在要进行的改革恰恰是相反的,要努力推行美国式的耕种模式。

思考,在每时每刻,在身边的大小事情。

20171217
回望乡村 - 首津 - 首津
 
  评论这张
 
阅读(185)|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